「大體老師」好忙碌 教醫學生 試新手術 做標本

Facebook     Twitter

【明報專訊】主持﹕鄭志文 家庭醫生

 

嘉賓﹕陳立基 香港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及解剖學系副教授、骨科專科醫生

 

作文不及格可重作,調味失敗可重煮。未經試驗的新手術,若施行在活人身上,失敗了卻無法補救。有賴「大體老師」以身試刀,充當新手術的白老鼠,讓醫生驗證手術安全和成效,才正式施行在病人身上;以確保每一刀,也下得精確。

 

捐贈遺體,可以教導醫學生,可以研究新手術,為未來醫學發展出一分力,你願意嗎?

 

對於一群準醫生,解剖桌上的遺體,猶如高深莫測的迷宮。

 

解剖書、電腦軟件,都可以看清人體內臟,甚至可以模擬解剖過程,為何仍然需要「實戰」?

 

書本模型 無法取代解剖實戰

 

「解剖學書本上,血管、肌肉、骨骼,全都有序地呈現:動脈以紅色顯示、神經以黃色顯示、肌肉以啡色顯示。真實的遺體,打開後大多是啡色,一切有待重新發現。胸腔中的『奇靜脈』,書本上位置十分明顯,在人體中卻被遮蓋,難以定位。所以書本模型、電腦程序,也無法取代真正解剖。」香港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解剖學系副教授陳立基強調,學解剖,除了學習醫學基本知識,也要學敬重,他說:「大體老師,都是無私的捐贈者,要尊敬。有心人願意捐出自己的遺體,讓醫學生學習,希望將來可以幫到更多病人……我常提醒學生,現在如何對待大體老師,正反映你日後如何對待病人。」

 

「反映你日後如何對待病人」

 

解剖學是醫科生的必修課。曾有研究調查指,不少醫科生上課前失眠、食慾下降,解剖真的如此可怕?家庭醫生鄭志文和陳醫生,是醫學院同屆同學,一起大話當年,他回憶道﹕「我不怕解剖,但怕解剖室的氣味,因為遺體要消毒防腐,課室和走廊都充斥藥水味,刺眼又攻鼻。」陳醫生說,由於技術改進,解剖室氣味已大減,「想當年,解剖課最震撼一刻,是握着遺體的手,當刻感到他是實實在在一個人;就如男女朋友,第一次拖手,也是感受最深刻。」

 

陳立基說,為免學生不安,大體面部蓋上白布,看不見逝者容貌。課堂開始前,先舉行肅穆的致敬儀式,「眼前的遺體,也曾是活生生的人,有家人,有朋友,就如同你我一般。」講台上的教授,一再提醒學生,一方面向捐贈者表達敬意,同時亦可減低學生的恐懼和不安。

 

香港大學醫學院,每一屆約有二百多名醫科生,「每十個學生,共用一具遺體,所以每年約需二十具;但還未包括研究、作標本之用」。陳立基說道,港大的大體捐贈計劃,已有四十多年歷史,「但早期市民反應並不踴躍,只靠無人認領的遺體;直至十年前,無人認領遺體的數目急降,僅足夠學生上課之用,一度要暫停手術實驗。慶幸經大力宣傳,捐贈數字逐漸上升」。

 

香港大學解剖學系遺體捐贈計劃

 

登記網站:http://www.med.hku.hk/bdp

 

查詢電話:3917 6334

 

備註:

•患有長期病、曾進行手術者,也可捐贈遺體

•不接受特定傳染病,例如SARS、愛滋病患者的遺體

•已登記捐贈器官,也可捐贈遺體,兩者沒有衝突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http://www.mingpaohealth.com/doc.htm

圖﹕陳淑安

文﹕陳雅君

編輯﹕洪慧冰

http://www.mingpaohealth.com/cfm/news3.cfm?File=20150817/news/yaa1.txt


生命力版權所有 ©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