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長者小便助減失禁

Facebook     Twitter

 

【明報專訊】小便失禁是長者常見的健康問題,居於院舍長者更有過半曾小便失禁,理工大學護理學院教授賴錦玉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126萬元,在全港5間院舍做「提示小便」行為治療研究,發現通過定時提示、鼓勵長者用意志控制小便,經6個月治療後,失禁長者平均每日弄濕尿片由3.7次減少至3.1次,減幅約16%。

 

兩小時一問 減失禁16%

明愛富東苑社會工作督導主任賴潔儀說,該院舍共4名長者參與實驗治療,另外20餘名無參與的院友見職員提示其他長者要小便,紛紛主動要求上廁所,每日約三四次,導致護理員太忙,要派籌輪候上廁所,結果每人每日用尿片量由五六條減少至三四條。

 

尿片未濕獲讚 增忍尿意識

研究於今年7月完成,來自5間安老院舍的52名功能性失禁、需用尿片的長者,參與6個月治療,院舍職員日間每隔約兩小時就提示院友小便,提示流程包括檢查及詢問院友尿片乾濕狀,若尿片未濕則稱讚對方,再詢問是否需要去廁所。

 

賴錦玉說,提示小便與定時小便不同,後者是職員在固定時間帶院友去廁所,多適用於認知障礙者,但提示小便是通過職員詢問,令長者自發說出上廁所需要,且透過職員的正面回饋,可增強長者對控制膀胱、忍尿的意識。實驗結果發現長者平均每日弄濕尿片次數減少0.6次,治療前平均有72.6%的尿片被尿濕,治療後的尿濕率降至58.7%。

 

賴又指提示小便成本低且效果明顯,前線人員易於掌握,建議安老院舍納入常規。

 


生命力版權所有 ©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