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園阿伯效應」遺體捐贈者激增

Facebook     Twitter

 

本港大學醫學院每年都會借用遺體,供作醫學解剖學習用途。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解剖學系副教授陳立基表示,本年初只有600名市民登記承諾在過世後,捐出遺體作「大體老師」;當別號「維園阿伯」之稱的許金池於8月份表示願意捐出遺體後,在「維園阿伯效應」下,不少人知悉計劃後,登記個人姓名,令港大遺體捐贈者的總登記人數至今超過2,500名,一年間勁升3倍。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解剖學系早於1970年代已設有「遺體捐贈計劃」,但是首30年平均每年只有一名自願捐贈者,可想而知多年來一直欠缺遺體作教學用途。陳立基在記者會上說,過去兩年間曾經出現遺體不足情況,而要暫停醫學研究。他認為,「一般中國人都有所顧忌,認為這是『死無全屍』,相反外國就不存在這個問題。」隨近年醫學教育和研究對遺體的需求殷切,希望更多遺體作醫學研究用途。

 

對於「維園阿伯」許金池的無私奉獻,並帶動了不少人登記計劃,陳立基表示十分感激。他補充今年有23具遺體,數目亦足夠今年醫科生作解剖之用,目前平均10名醫學生借用一副遺體作醫學教育,當然數量多寡不是最重要,而是從中教會醫科生一份醫德。

 

他說:「『大體老師』對於醫科學生而言,不只是學習解剖,更是學習到無私的精神。因為對方奉獻了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救治更加多人。」他會要求學生在解剖後,寫一篇反思文章;另外同學們進行第一堂解剖課的時候,全體亦要向「大體老師」默哀,以示尊重和敬意。

 

非模型或電腦軟件可比

「大體老師」十分重要,為學生提供了學習解剖學的最佳和最真實的方法。學生可以從真實的人體學習,了解精妙而複雜的人體構造,例如骨骼及肌肉的分布、血管以及神經線的走向;這些真實的軀體並非從模型或電腦軟件上可比擬,好為醫科生將來任職醫生,在治療病患者時作出充分的準備。陳立基又補充,對「大體老師」的需求只有下限,沒有上限,因為除了供醫科生作教學用途外,還有不少研究及醫學培訓亦需要借助「大體老師」。

 

(來源:香港成報)

 


生命力版權所有 ©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