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區

顯示所有主題

回覆

名字
電郵地址
標題
內文
圖像驗証 5

療效顯著 中醫遏止腸易激

 內文

阿E

5/28/2011 7:57:40 PM

中大精神科李誠教授稱「腸易激」為「腸胃焦慮症」,比較貼切。

阿E

5/28/2011 7:57:28 PM

中大精神科李誠教授稱「腸易激」為「腸胃焦慮症」,比較貼切。

滑翔基

5/9/2011 9:40:15 AM

療效顯著 中醫遏止腸易激

(星島日報 報道)

幾乎大部分人都曾試過因突如其來的腹痛,要四處找洗手間,但如這類腸胃腹痛反覆出現,又或每周都發作,極可能是患上腸易激綜合症。西醫暫時仍無有效藥物根治,只能紓緩病徵。根據中醫理論,認為只要調理體質及治理病灶,多能有明顯改善,甚至有機會痊瘉。

  文:Chris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壓力加劇病情

  腸易激在中醫範疇內被稱為「腸辟」或「泄瀉病」,其病在中焦,主要涉及肝、脾、胃等臟腑。成因主要為受到外邪入侵,例如感染到風寒外感,又或因本身飲食不當,好像飲食過量、食物過於濕熱等,令消化系統出現失調紊亂所致。寶血醫院 中醫師陳漢雄(上圖)解釋:「現代人日常承受重大壓力,令體質轉弱,更易受到這些因素影響損及臟腑。因此在治病前如能先緩解壓力,自能令療效更佳,事半功倍。」

  此症可分為虛證和實證兩大類,虛證者多因本身臟腑機能不足,屬先天問題為主,病情多持續長時間,同樣也需要較長時間調理。實證則為暫時受到外來病氣所影響,病情雖然較明顯,但多只短期性出現,治理也較容易。

  虛證分類

  1. 脾胃虛弱型:因脾臟及胃臟虛弱,難以正常運作而致病。患者常會於進食後覺得腹痛,同時常感疲倦、面色蒼白。其糞便稀溏不成形,於便後不適多可緩解。

  2. 肝鬱氣滯型:因肝氣鬱結,不能暢順運化而發病。患者常感腹痛悶脹或兩脅痠痛,同時經常有放屁和腹痛欲瀉感。便解時先難後易,大便常呈乾結團狀。

  3. 肝氣侵脾型:主要為肝氣偏盛,導致橫逆侵犯脾臟而發病。腹痛或腹瀉症狀多於抑鬱、憤怒、緊張和壓力過大時出現。其腹瀉多突如其來,難以抑制。

  三種實證

  1. 脾胃寒濕:如經常飲食生冷、濕氣重的食物,如糯米、牛奶、石榴、苦瓜等,可令濕寒積聚,阻礙脾胃運化。患者常有惡心、厭食、腸鳴、大便稀溏如水等徵狀。

  2. 腸道濕熱:多因飲食燥熱的食品所致,如含大量香料炮製的食物、咖啡、辣椒、朱古力、榴槤等。由於腸道失去正確的傳導指引,患者易有身熱口渴、下瀉急發和肛門灼熱等徵狀。

  3. 飲食飽滯:如平日飲食經常過量,或經常食用高油脂、肥膩等食物,會令腸道負擔過重,漸失正常運作功能。患者會常感腹脹胸悶,便解後多可暫時紓緩。

  穴按急救法

  對於需要經常出外公幹、開會,難以及時如廁者,陳醫師建議可用穴按急救法,暫時緩和腹痛和便意。但這只屬臨時性質,要解決問題應針對證型妥善治理。

  當感到腹痛時,腹部最為疼痛的部位會形成臨時穴位,即「阿氏穴」。用拇指以陰力輕按「阿氏穴」,有助刺激該處氣血運行,減輕疼痛。其次位於手背拇指和食指間虎口位置的「合谷穴」,同屬有效的止痛穴位。位於膝蓋骨正中下方四吋、外側吋半處的「足三里穴」,也對緩和腹痛不適有明顯助益。發作時可於有關穴位,以拇指用陰力輕按一會至痛感紓緩。

  西藥只緩和病徵

  腸胃肝臟科醫生姚志謙表示,近年研究發現,女性及有焦慮或精神緊張者,患此症風險較高,患者的腸臟多較一般人敏感。可惜現時仍沒藥物能完全根治腸易激,多數都只會針對病人肚痛、腹瀉、便秘等病徵,以調節腸臟蠕動藥物、止痛藥等紓緩病情。部分患者如涉及精神緊張因素,則可能需要尋求精神科作輔助治療。建議患者減少飲用牛奶、同時避免食用過量豆類、纖維量多食品,以及難以消化的食物,以減輕腸臟負擔,但不建議患者長期自行服食止瀉藥物,因長期濫用會令身體出現依賴,同時干擾腸臟本身的蠕動規律,有可能反令病情加劇。

  ■脾胃虛弱者,可用黨參為主,輔以淮山、白朮,益補脾胃機理。

  ■中西醫均認同精神緊張會加劇腸易激,建議應先緩解壓力。

  ■飲食最忌失衡,應以溫和易消化為主,免令腸胃無所適從。

  ■合谷穴除可用於紓緩腹痛,也能改善頭痛、牙腮及喉痛等。

  ■濫用止瀉或通便的藥物,可令腸道正常蠕動規律受到破壞。


生命力版權所有 ©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