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
肌肉痠痛成因眾多,可以是劇烈運動後的肌肉疲勞,也可以是流感初起的徵狀。成因不同,處理方法各異。一般而言,充足的休息及適當的按摩,能有效處理運動引起的肌肉疲勞。若休息和按摩都未能紓緩痠痛不適,藥劑師或會建議使用止痛藥物,減輕痛楚。
服用布洛芬小心過敏
最常見的口服藥是撲熱息痛(paracetamol/acetaminophen)。市民不需醫生處方便能自行購買,但亦要注意服用方法,
不能過量。用藥期間不能喝酒,以免增加肝臟負擔。若撲熱息痛效果不彰,可請教藥劑師布洛芬(ibuprofen)是否適用。布洛芬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s)之一,止痛功效比撲熱息痛更顯著。不過,曾對其他NSAIDs敏感,或是哮喘、胃病、心臟病、腎病等患者,在使用前必先諮詢藥劑師。
外用藥膏或藥貼,多含有甲基水楊酸(methyl
salicylate)、雙氯芬酸(diclofenac)或覉羅昔康(piroxicam)等成分。甲基水楊酸是冬青油的主要成分,常用於公立醫院,亦
容易從市面購買。市民應避免大量使用水楊酸類產品,否則會吸收過量,構成危險。雙氯芬酸和覉羅昔康都是NSAIDs,消炎止痛功效比水楊酸更佳,但含這兩
種成分的外用藥物,必須在藥劑師監管下售賣。
另外,市民要特別留意會否因長時間使用藥貼而引起皮膚刺激。不同牌子的藥貼設計不同,未必每款都能按患處大小隨意剪裁,應在購買時請教藥劑師。
最後,要留意有些口服或外用藥物,即使能夠在報章、雜誌、地鐵車站刊登廣告,也可能是醫生處方藥物。未經醫生診斷處方而自行購買使用,不但可能違法,更有可能危及健康。如有疑問,請問問藥劑師。
※成藥種類五花八門,易買也易買錯,認清成分和藥效,免受藥石亂投之苦
文﹕中大藥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