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藥性困擾風濕病人
Facebook
Twitter
【香港成報訊】本港約有6萬人受風濕病困擾,部分病人會以生物製劑進行治療,但本港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這些生物製劑會引致抗藥性,令藥物失效,而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就建議醫生為病人治療時,監察病人的抗體,以防出現抗藥性問題。
風濕科專科醫生莫志超指出,本港約有2至3萬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至於強直性脊椎炎及銀屑病關節炎則各有約1萬人,換言之本港常見風濕病患者約有6萬人。
抗藥性達三至五成
醫生過往治療風濕科疾病時,一般處方止痛藥物、類固醇、甲氨蝶呤、改善病情抗風濕藥,最大目的是減輕病徵,而約10年前,醫學界研製出生物製劑,能針對性地抑制導致發炎的因子,有效治療風濕病。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指出,根據香港風濕病學學會登記資料,過去7年共有1,345名患者曾採用生物製劑,當中54%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32%強直性脊椎炎患者、11%為銀屑病關節炎患者,由於生物製劑較昂貴,60%採用生物製劑個案均有申請撤瑪利亞基金或關愛基金的資助。
不過,近年外國不少研究發現,部分生物製劑會出現抗藥性,患者採用一段時間後便出現抗體,即使繼續用藥效用也不彰。莫志超醫生因此在2011年12月至去年2月期間,為58名採用生物製劑不多於24個月的病人驗血,分析血液的抗體水平,結果發現兩款生物製劑的抗藥性達到三至五成,而研究又顯示,若病人出現抗藥性,54%患者即使持續用藥也完全沒有治療反應。
崔俊明解釋,有些病人使用「英夫利昔單抗」及「阿達木單抗」兩種生物製劑後,身體製造「抗藥抗體」,令藥物被清除或藥效被中和,造成治療失敗。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建議,若患者對生物製劑沒有反應,反映或出現抗藥抗體,應轉其他免疫原性較低的生物製劑,又認為風濕病科應走向個人化,為病人進行免疫藥理監察,選擇有效藥物,達致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認為病科應個人化
52歲的林蘭1989年患上類風濕關節炎,病情最嚴重時痛至全身無法動彈,她當時主要看中醫,吃了三個月中藥也不見效,故開始藥石亂投,曾接受針灸治療及注射類固醇,但亦無效用,最後向骨科醫生求診,主診醫生將她轉介至屯門醫院內科,再被轉介至風濕病科,醫生三年前開始為她處方一款生物製劑,合共要打10針,「打第一至五針時效用顯著,不再痛楚,但打第六針後再次感到痛楚難當,好像完全無效」。她其後轉用另一款生物製劑,同樣獲處方10針,但甫開始同樣療效顯著,至治療中期生物製劑再度失效,現時她獲處方沒有抗藥性的藥物,已接受第七針注射,仍能控制痛楚,醫生相信她使用前兩款生物製劑時身體產生了抗體,令藥物失效。
生命力版權所有 ©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