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腎臟保健

Facebook     Twitter

 

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高級講師 徐大基博士

 

醫學科學不斷發展,新概念不斷出現。最新有關慢性腎臟病定義為:腎臟損傷或功能損害(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超過三個月以上就屬於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臟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晚期腎臟病多數要採用血液透析(洗血)、腹膜透析(洗肚)或腎移植等治療。而早期則可以通過積極的預防而減少腎臟病的發生、避免腎臟病的加重或延緩慢性腎衰竭的進展。中醫通常會採取綜合方法對慢性腎臟病進行預防。

 

飲食有節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腎病患者,由於病情及藥物的影響,脾胃功能通常會欠佳,因而或會產生其他疾病。保後天以補先天是中醫防病治病的重要觀點,脾胃功能良好對疾病的恢復大有裨益。首先飲食講究均衡,適量攝取蛋白質,避免吃太多肉,少油、少甜食、少膽固醇(肥肉、內臟及蛋黃類)、高纖維等,這樣能預防高尿酸、高血脂等引起繼發性腎臟病或防止腎臟病患者因高蛋白飲食而令病情加劇。在飲食中注意調味品也十分重要,切記少鹽、少調味料、少加工品,因為長期高鹽攝取易造成腎臟負擔。對於有經常煲湯習慣的人士,應避免高脂肪食物,並要合理調整煲湯的料和煲湯的方式;對於血尿酸高同時要避免高嘌呤,如動物內臟等食物;腎功能已受損或有水腫的人士,則不宜經常煲湯。

 

二便通利

小便清,大便通是中醫健康養生的基本要求。水份能稀釋體內代謝廢物的濃度及有助將廢物排出體外。我們一般每日飲水2,000公升,但對於有慢性腎臟病明顯水腫、血壓過高者,不可過量飲水,要根據尿量情況來決定喝水多少,適當飲水,以保證小便通利。有尿意時不要憋尿,應多飲水,勤排尿,可以達到沖洗膀胱和尿道的目的,避免和減少細菌在尿路停留和繁殖。天熱,出汗多,應該多喝水。如果不注意喝水,尤其是夏天出汗多,尿液濃縮,尿液中的一些結晶體,容易沉積產生結石等。而大便暢是保證毒素外排,尤其是對於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十分重要。

 

控制體重

肥胖的定義是指體內脂肪過量,過逸多食可導致肥胖,肥胖往往與慢性腎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等有密切的關係。體重偏重的人士應該及早進行體重控制,可選擇合乎自己習慣的運動方式,如游泳以降低體重。

 

養生護腎

《黃帝內經》強調「恬淡虛無」。合理養生對防治慢性腎臟病有很大價值。在養生方面,漢代醫家華佗主張「動則不衰」,創造了「五禽戲」健身運動。此外,後世不斷演變的太極拳、八段錦等多種健身方法,不僅能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準,預防疾病的發生,而且還對多種慢性病的治療有一定的作用。腎臟病患者需要注意休息,但應該做到勞逸結合。對於慢性腎臟病,並不是所有的運動都適合,注意避免過勞。養生當中,最重要的是養心,避免情志過激。淡字就是心靈的平衡。同時謹慎房勞、節欲保精,平日應維持良好的生活形態,不吸煙、不喝酒、適當的運動及充足的休息和睡眠等等。此外,順應氣候、起居有常,不熬夜,提倡子午覺,對提高身體抵抗力,避免疾病發生加重或誘發腎臟病。

 

防止外邪

《素問上古天真論》:「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就是說要預防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襲。防止外邪包括避免外傷、外感、傳染病等侵襲,導致腎損害。在流感季節或傳染病流行時候,腎臟患者應該避免到公共場所,必要時戴上口罩,能有效避免被傳染的機會。防止病邪入侵除了呼吸道感染之外,還要注意泌尿系感染,感染可誘發腎臟病的發生或加重腎病的損害,甚至引起腎臟病緊急狀態,如心衰、氣喘等。

 

避免藥毒

藥物性腎損害十分多見,貽害無窮。許多藥物都經腎臟代謝的,尤其是部分止痛藥、抗生素、利尿劑等均需加以注意,這些處方藥均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而減肥藥及個別中草藥也會有損害腎臟的危險性,平日保健,更要避免亂服藥。

 

定期檢查

現代醫學檢查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提供了有力的保證,但是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認識到其重要意義,有的病情十分嚴重了還未知曉,這在臨床上絕非鮮見,嚴重影響了慢性腎臟病的總體預後。定期的身體檢查,對體檢發現一些指標異常或處於臨界值,應該及時診斷,配合飲食、運動指導和必要的藥物幹預。

 

合理治療

一些腎臟病患者,雖然已經得到診斷和治療,但是有時並沒有達到要求,或者治療不規範,或者治療依從性比較差。很多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及高尿酸血症等慢性疾病皆可能引起腎臟功能損害。有的患者控制良好,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機會大大減少;相反,有的控制不佳,則可能在短時間裡發生腎臟功能惡化。任何腎臟病或可能導致腎病的疾病,在治療過程中一般都要有一個明確的治療目標,這樣有助於最大限度減少腎臟受損機會。對經過治療後病情穩定者,一定要規範隨診,如血糖、血壓、血脂、血尿酸等的控制都需要儘量達到合理的目標。

 


生命力版權所有 ©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