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癌另類指標 身高風險
Facebook
Twitter
美國剛發表最新研究報告,指女性患癌風險會隨身高而增加,長得愈高大的女士,其患癌指數較嬌小女性為高。本地專家認為報告歸納出身高與癌症之間的關連,但並非證實高度是引致癌病的主因,個子高大者毋須過分擔憂。
細胞病變機會大
該份發表於《癌流行病學‧生物標記與預防》期刊的報告,對逾十四萬多位年齡介乎五十至七十九歲、停經後的女性進行為期十二年的調查,期間有兩萬多位女性證實患癌。科學家調整過其他已知的患癌高危因素,例如飲食、抽煙或運動等習慣後,再分析已有數據,發現身材愈高的女性,無論是女性特有的癌症還是其他癌症,其患癌風險都較矯小的女士為高,而且身高每增多十厘米,整體患癌的風險會增加達13%,患上腎癌、直腸癌、甲狀腺癌和白血病的風險更增至23%至29%。
本地臨腫瘤科醫生應志浩表示,關於身高與癌症關係的研究有不少。雖然上述報告的研究對象為女士,但英國亦曾有研究指男性的身高與癌症也有關連,顯示兩者之間的連繫無分男女。雖然暫時仍未清楚為何身高與患癌病存有關連,但據應醫生估計,這可能與身材高大的人於發育期間飲食相對較豐富有關,「長得高大的人,有機會在發育時期吸收了較多的蛋白質及奶類食物,因為蛋白質較多,細胞產生病變的機會亦較大。另亦有指高大的人,其體形較大,細胞數量相對嬌小者為多,故此有較多機會發生細胞病變。」
心臟機能較佳
不過,應醫生認為高個子毋須為此恐慌,「報告以統計方式歸納出身高與癌症確有關連,卻非證實身高是直接導致癌病的高危成因,最多只可把其看成影響患癌風險的指標。」應醫生坦言按照其臨經驗,癌症患者的身高並無明顯偏向高大的趨勢,而且港人身材一般較其他國家的人士嬌小,故確實毋須過分憂慮。此外,他引述美國哈佛大學公共生學專家的一份報告指,高大人士在發育期間可能因為運動量較多,其心臟機能較矮小及肥胖者為佳,患心血管毛病的機會相對較少。總而言之,身材高矮與否對健康好與壞的影響,絕非一面倒。
超重影響更壞
應醫生續指,既然身高大部分取決於先天因素,發育後無法改變,倒不如將焦點放回有更多研究和數據證明、對患癌風險影響更顯注的肥胖問題上。體重可以反映個人的飲食及運動等習慣,BMI(身體質量指數)超標人士,大多沒有健康的飲食習慣,加上運動量少,這些因素均會大大增加患癌風險,比起身高的影響更大。「癌症可謂『富貴病』,我們看到隨城市發展,都市人生活愈富裕,患癌數字愈多,這與現代人豐富的高脂肪飲食習慣不無關係。特別是本港癌症數據上增長得最多的三大癌症,包括乳癌、大腸癌及前列腺癌,雖然各自都有超過一個以上的成因,但它們之間都有一個共通的高危因素,就是與高脂肪的西方飲食模式有關。」應醫生重申:「與其憂慮身高對患癌風險的影響,不如力改變飲食模式,戒煙、戒酒,以及配合恆常運動,保持正常體重,已可預防近三分之二的癌症,對健康幫助更大。」
完全禦癌十法
1. 戒煙少飲酒
吸煙會增加患肺、口腔、咽喉、食道、胰臟、膀胱、腎盂、鼻腔、鼻竇、胃、肝、腎臟及子宮頸癌的風險,全球富裕國家中有三分之一的男性癌症及八分之一的女性癌病,均由吸煙誘發。男士每天不應飲多過兩杯二百八十毫升的啤酒或一百二十五毫升餐酒,女士就各不應多於一杯。
2. 保持正常體重
BMI指標應維持於十八點五至二十二點九的水平,女性腰圍不應超過三十一點五吋,男性腰圍不應逾三十五點五吋。
3. 每日進行運動
有研究指每天作六十分鐘中等或三十分鐘強烈運動可產生最大的防癌效果,如難以實行,每天進行三十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亦為理想方案。
4. 忌吃高危食品
高「熱量密度」食物包括朱古力、薯片、薯條、漢堡包及炸雞等,以及每一百克含超過約二百卡路里的食物。每星期不應吃多過五百克(以煮熟計)的紅肉和加工肉類,例如牛、豬、羊肉、火腿、煙肉、香腸和臘腸等。進食鹽分過高的食物,尤其容易增加患胃癌的風險。
5. 多食蔬果穀物
當中大量的纖維和營養素有助預防癌症,每日應進食三份蔬菜和兩份水果。
6. 勿依賴營養補充劑
以均衡飲食補充營養較服用營養補充劑,能更有效預防癌症。
7. 母乳餵哺
以母乳餵哺嬰兒至六個月大,有助降低母親日後患癌和嬰兒過重的機率。
8. 接受子宮頸癌檢查
奉行安全性行為和定期進行柏氏抹片檢查,現時九歲或以上女性可考慮接種預防子宮頸癌疫苗。
9. 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由於乙型肝炎和肝癌有密切關係,接受預防乙型肝炎免疫注射,可有效預防肝癌。
10. 加強防曬
避免在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三時進行長時間的戶外活動,於進行戶外活動前,應該塗用防曬指數最少達SPF15及PA++的防曬乳。如有需要,期間應適量補塗。
文:onki
資料來源 : 星島日報
生命力版權所有 ©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