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日釐清 糖尿病真兇

Facebook     Twitter

 

今天(11月14日)乃「世界糖尿病日」,有機構趁機發表了關於糖尿病成因及治療新法的報告,認為此症是因四大器官如肝臟、胰臟、胃及腎分階段或同時出現功能失調所致,並提出應作分段式針對性醫治,甚至可配合身體力學測試等,加以治理。本地中、西醫學專家均認為這類綜合新療法結合多種醫學範疇,仍有待研究證實其真確性。

 

基因遺傳屬主因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唐俊業表示,有關機構發表的《糖尿病新成因》報告,當中夾雜了西醫、中醫、物理治療等多個範疇的醫學名詞,卻未有就觀點作詳細講解,故對所謂的「新成因」講法未敢認同。唐醫生解釋,西醫學較為正統的講法認為,本港最常見的二型糖尿病,當中超過五成患者有家庭病史,顯示患病主因與遺傳有關。糖尿病是受先天基因遺傳所影響,繼而受後天高糖、高脂及高熱量等不良飲食習慣而誘發的疾病。「大部分人的祖先可能亦帶有基因,只是過往的人,飲食習慣及工作較刻苦和有規律,故較少誘發病患。」

 

唐醫生表示,患者體內所有器官,包括肝、肌肉、脂肪、胃、腎、腸或腦部等,都會受基因影響而致功能受損,最終胰臟超出負荷,便出現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對胰島素產生抗阻情況,產生了糖尿病。由於此病並非由單一基因引發,不同病人有不同的病因組合,病理相當複雜,故現時仍無法根治此症。此外,即使不帶有糖尿病基因,若長期飲食不節制,也會令胰臟功能受損,導致出現糖尿病。

 

唐醫生認為患者外形如瘦弱,可能與胰島素分泌不足有關,於醫生確診後,應直接注射胰島素。肥胖型患者若注射胰島素則有機會令過胖問題加劇,故要針對性地用藥。

 

自我控制病情

唐醫生續指,該報告所指的「個人化營養餐單療程」,未有詳細解釋其製定的依據,故難以作出評論,但當中所謂的針對性治療法,早已是現時醫學界治療糖尿病的發展方向。他表示:「糖尿病是會變化及可影響全身器官的疾病,。醫生會根據患者器官功能的受損情況,針對性用藥,盡量延緩併發症的出現。」

 

唐醫生重申,要真正減低疾病對病人的影響,除靠醫生處方藥療,最重要還是靠病人的配合。「患者及早了解自己的責任,依從營養師的指引,有規律地改善飲食習慣,勤加運動,妥善控制血糖、血壓、膽固醇及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出現併發症的機會,足可降低達四成。」

 

療法與傳統不符

東華三院顧問中醫師熊曼琪表示,坊間不時也有糖尿病新成因及新療法的發表,不少也有待證實,但也不會斷言其錯。不過,報告中提及的四大器官內熱過盛這說法,與傳統中醫學的認知有非常大的差異,亦與臨牀所見不符。因此,她直言以現時的中醫學觀點,難以認同該論說。

 

「糖尿病患者早期多為陰虛內熱,中期為氣陰兩虛,後期則轉變為陰陽俱虛。受損的臟腑以肺、胃、脾及腎為主。於病情演變過程中,也會傷及心、肝、胃及腸臟等臟腑,故並不存在所謂的四個器官持續地分階段發生內熱過盛狀況。」熊醫師解釋。

 

誰是高危族?

1. 年齡超過四十五歲人士

2. 有糖尿病家族病史者

3. 中央肥胖人士

4. 懷孕時曾患上妊娠糖尿的女性

5. 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

6. 體重無故於短期內(三個月至半年),減少或增加達十磅至十公斤者。

 

患者飲食守則

•盡量避免食用

1. 粥品

2. 老火湯

3. 鮮榨或加工果汁

4. 含糖分飲料

5. 河粉、即食麵或伊麵。

6. 咖喱汁或牛腩汁等濃味的醬汁

7. 糯米雞或糭等糯米製品

•改為進食

1. 糙米、紅米。

2. 烏冬、通心粉、意大利粉等小麥製品。因這類米糧及其副食品的升糖指數較低,有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要減低糖尿病的影響,患者應盡責,妥善控制日常飲食。

 

(來源:星島日報)

 


生命力版權所有 © 2008